首页
>新闻资讯>中国能建
宋海良:扛起新使命 奋进新征程 争当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排头兵

7月16日,《中国电力报》刊发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署名文章《扛起新使命 奋进新征程 争当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排头兵》,全文如下: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能源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新格局新高度,为全面系统推动我国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科技创新型、一体化能源型、综合基建型、融合发展型“四型”企业,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投身能源报国伟大事业,规划发展、设计未来、融合社会、建设美好,加快打造深化能源革命的新质生产力,奋力在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中承担能建使命、作出能建贡献、创造能建价值。

新时代十年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能建始终把保障能源安全、建设能源强国作为矢志奋斗的目标和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忠诚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新思想引领、新理念先行、新战略制胜,推动我国实现能源供给自主可控、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能源系统智能高效、能源市场开放灵活、能源消费便捷可靠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发挥国家智库优势,高目标支撑能源革命顶层设计。牵头开展了全国能源、电力与技术创新“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研究,参与编制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为20余个省份、100余个县市编制能源高质量发展方案,加速我国多元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参与国家“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协助相关部门研编了电力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两个一体化”指导意见,全面支撑了“沙戈荒”大型新能源基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重点输电通道、全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举措的研究论证和布局实施,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年来,中国能建聚焦行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前瞻性、创新性专题研究,连续多年发布《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国电力发展报告》《中国低碳化发电技术创新发展报告》等智库产品,为促进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发挥一体化优势,高标准打造能源电力标杆工程。勇担能源电力建设“国家队”重任,中国能建参建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先后设计建设了世界领先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世界首个第三代核电常规岛、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特高压输电工程、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参与建设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等超级工程,成功打造了乌东德、白鹤滩、华龙一号等一批享誉全球的“大国重器”;圆满完成新时代我国90%的特高压工程勘察设计任务,70%以上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60%以上核电机组常规岛、50%以上大型水电工程、20%以上新能源工程的设计建设任务,为构建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和保障能源安全贡献了能建力量。

三是发挥多元跨界优势,高质量创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创造性提出能源融合发展一揽子解决方案,创新能源消费模式,大力推动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融合,打造以“能源+”融合发展为核心的能建“新基建”。投资打造了全国首个交能融合示范工程——山东枣菏高速项目,上海洋山港近零碳港区、山东烟台港等一批全场景交能融合示范项目;投资建设的甘肃庆阳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成功打通“算力网+能源网”通道,是绿色电力转化为绿色算力、“数能融合”样板的标志性工程;投资建设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基地项目——松原氢能产业园;落地实施了江苏无锡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山东青岛李沧片区开发项目等一大批“七网”融合标杆项目。

四是发挥技术领先优势,高水平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两个支撑点”,集聚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大型水电、H级燃气发电、特高压交直流、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核电常规岛等领域形成了国际领先优势,在碳捕集封存利用、光热发电、深远海海上风电、氢制储运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成功开发535千伏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打破国际垄断,牵头打造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湖北应城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成功并网,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新技术示范项目成功发电,成为国内首个可并网的兆瓦级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有力支撑了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

五是发挥综合平台优势,高站位深化能源国际交流合作。承担“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秘书处办公室、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办公室等8个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开展数十项咨政研究课题、多双边规划研究长效合作、多项国际能源合作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制定,主动服务我国能源行业主场外交和对外交流,向世界分享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作出贡献。聚焦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开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国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等规划研究,完成中老、中蒙、中俄、中越等10余个能源合作规划编制。海外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连续四年突破100亿美元,稳居中国“走出去”企业第一,有力推动国际能源合作走深走实。

准确把握“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

当前,科技之变、产业之变、技术之变、竞争之变交织叠加、相互激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为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阶段目标和实施路径。我们要勇担时代使命,准确研判形势,主动识变应变,把握发展主动权。

一是从经济社会需求看,必须扛牢保障能源安全重大责任。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7.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3.1亿吨标准煤,增量创2005年以来新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如何兜住重要能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同时,由于能源资源禀赋、科技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我国能源供应除了总量保障问题,还有区域平衡、峰谷调节等问题。在能源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焦点问题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时代使命,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从资源环境约束看,必须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资源能源约束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发达国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碳排放占全球排放量的30%左右,且仍呈现增长态势,我国承诺实现从2030年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仅有30年。这就意味着,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能源活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电力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战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四大关系”,加快构建以新能源结构、新系统形态、新技术体系、新运行模式、新治理体系“五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

三是从能源技术发展看,必须加强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已经完成了从薪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的两次能源转型,从油气到新能源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正在加速推进。能源技术是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应该看到,新时代十年我国在能源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多项新能源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但同时,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些核心材料、关键部件、底层软件仍依赖进口,大型燃气轮机等技术装备仍存在短板,行业发展面临“卡脖子”风险。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聚焦能源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打好打赢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抢占全球能源变革先机,引领世界能源低碳转型,提升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话语权。

以“四大转型”推动 能源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征程新使命,中国能建将重点聚焦能源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四大维度”,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四大转型”,系统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四新”能建,为纵深推进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坚持向创新全面攀登,厚植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中国能建将把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的重要位置,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推动创新驱动转型。深入实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专项行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聚焦“未来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未来化”双向发力,优化考核指引和资源配置,鼓励各所属企业将科创资源与成果向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改示范”“专业领军”“专精特新”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新型储能、高空风能、绿电绿氢绿氨绿甲醇绿色航油一体化方案、绿色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加速突破。深入实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大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牵头成立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研究设立科创基金,引领能源产业升级,勇当能源电力产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

二是坚持向绿色全面前行,擦亮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能源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中国能建将创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系统解决方案落地,提升绿色产业规模和质量,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围绕构建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一体化氢能、综合储能“两个支撑点”,全方位提升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制造、绿色运营水平。聚焦绿色能源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把准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加大新技术研发、新模式运用和产品创新力度,持续提升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技量”,通过科技创新、资本赋能和精益运营,全力打造产业链“链长”或产业链“关键一环”,着力推动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绿色+”先进生产力。

三是坚持向数智全面赋能,锻造能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源+数字”发展是推动我国能源产业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能建将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深入推动管理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四化”跃升,大力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创新迭代智慧电厂、智慧能源、智慧工地、智能装备等产品,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夯实新质生产力数智基座,创新运用先进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打造贯通各环节、各要素的算法模型与数字平台,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打造战新产业提供关键支撑。创新打造智慧能源、智慧电厂、智能电网、智慧工地、智能装备等产品技术,全力打通电力网、算力网、通信网,为现代能源电力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动力。

四是坚持向融合全面拓展,开辟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当前,深化能源融合发展是整个能源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能建将坚定不移推进以“能源+”为主体的融合发展,全力打响“大融合”业务品牌,全面推动共享融合转型。强化顶层牵引,发挥总部的牵引带动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大支持赋能和考核激励力度,引导所属企业将更多资源和精力向相关领域倾斜,合力将能源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一面旗帜。大力推进产业间跨界融合、产业链内一体化融合、要素间交互融合、区域间协同融合“四大融合”,加快政策融通,打破协同壁垒,全面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交融,协同打造以万物互联、百行相通、多业相融为特征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全面推动国际能源共享融合发展,加快推动“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互联互通,全力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